依兰新媒体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汇集美食文化、热点新闻、教育科研、体育健康、商旅生涯、房产家居、等多方面权威信息
2022-12-14 14:26:07
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乙肝是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威胁。全世界目前有近3亿人感染乙肝病毒,每年有近100万人死于慢性乙肝导致的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和肝癌,而我国是世界受乙肝疾病负担最重的国家,约有8000万人感染乙肝病毒,每年约30万人死于慢性乙肝相关疾病。
1976年冬,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了美国科学家巴鲁克·布隆伯格,以表彰他发现了乙肝病毒及其致病机制。同一时间,在遥远的中国大西北,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5岁小男孩李文辉爱上了一本名叫
《少年科学画报》的科普期刊。在画报里,他知道了细胞、蛋白质……打开了神奇的科学世界。
李文辉成长在一个生物医学家庭,父亲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在当地中学教生物课;母亲毕业于兰州医学院(现兰州大学医学部),在当地的卫生院里当全科医生。在他家,有一排大大的书架,上面摆满了书籍,绝大部分都是生物学、医学类,还有一些书是英文加彩图的。大人们工作忙时,他时常会从书架里找一些喜爱的“图画书”,一些生物医学知识也由此潜移默化,入脑入心,陪伴着他长大。
因为住在乡村卫生院的后院,年少的李文辉看过太多饱受病痛折磨的人。从那时起,他便希望自己以后能为病人做点什么。也是在那时起,他就坚定了自己的志趣,要做科学家。
1989年,李文辉考入兰州医学院,和母亲成为了校友。他没有选择临床医学,
而是就读于预防医学专业。“治病救人,预防为先!”他认同这个理念。父母也支持他的选择,鼓励他全情投入。
全情投入,贯穿了李文辉整个学术生涯。
硕士研究生阶段,他选择了去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攻读免疫学专业;后到北京协和医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病原生物学;2001年,李文辉前往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后担任讲师。
2002年秋,李文辉、隋建华在波士顿哈佛大学医学院
2003年“非典”暴发后,李文辉迅速与同事展开SARS病毒研究,并在国际上率先发现该病毒的受体ACE2,引起国际高度关注,也为深入认识“非典”打下重要科研基础。
“非典”疫情结束后,李文辉想做“更重要的事”——制服乙肝病毒。“乙肝病毒是病毒学中的重要难题,对中国来说,尤其亟待解决。”
我国目前每年大约几十万人死于乙肝,另外,乙肝尚无法得到根治,患者必须终身服药。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会病情恶化,转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如果能找到“克毒之法”,就能为成千上万的人带来生的希望。“如果要研究乙肝病毒的相关问题,中国是合适的地方,也是最需要我的地方。”李文辉下定决心,要回国效力。
2007年,李文辉辞去哈佛大学医学院讲师一职,毅然回国加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他的目的很明确,留下来,组建一支团队,做许多同行望而却步的课题——寻找乙肝病毒的受体。
“选择做乙肝研究,是希望能帮助揭示乙肝病毒感染的机制,推动对乙肝的治疗。”乙肝病毒几乎是世界上最小的病毒,直径只有40纳米,不仅小还难捕捉。
乙肝感染的病毒蛋白也非常狡猾,它可以前后4次跨过细胞膜,从而达到不被人发现的目的,这一现象在病毒的感染模式中非常特殊,很难用已有的实验体系进行研究。
“病毒必须先与肝脏细胞表面的受体分子结合,才能进入宿主细胞内,实现对人体的感染。找不到受体这扇‘大门’,就更不可能‘进院’了。”
但找“门”?谈何容易。自从乙肝病毒被发现以来,全球的科学家都相继加入“寻门”之旅,但是40多年过去了,所有人都无功而返。李文辉很清楚,他可能也找不到。不过,这是乙肝研究领域最难、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找到乙肝受体,就能为研制相关药物开拓新路,为乙肝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但要做‘从0到1’的原始创新,不就是在无数的不可能中,找那一丁点儿的可能性吗?
寻找乙肝病毒受体的工作几乎是从零基础开始的,单是基础工作就用了整整两年。“一步步来。科学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只要敢于探索,就有成功的希望。”李文辉知道,这不是一两天或一两年就能出的成果。
自2007年加入北生所到2012年,这5年来,李文辉的实验室团队只在《生物化学杂志》上发表过一篇关于手足口病的“小文章”,没有一篇“重量级”的CNS(《细胞》《自然》《科学》三本国际权威期刊英文名称的首字母)论文。2012年年中,李文辉实验室确认发现乙肝病毒和丁型肝炎病毒进入人体细胞的关键受体——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蛋白(NTCP)。同年11月,相关成果发表在学术期刊《eLife》上,在国际学术界引发轰动。
但其实这篇论文当时投了很多影响力大的杂志,结果对方压根不相信。这一发现是乙肝病毒研究领域30年来里程碑式的突破,揭示了乙型和丁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分子机制,有助于开发更有效的治疗乙型和丁型肝炎的药物。
2020年11月12日,李文辉收到获全球乙肝研究和治疗领域最高奖——巴鲁克·布隆伯格奖的邮件通知,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大陆科学家首次获此殊荣。
李文辉喜欢做有挑战性的工作,他也鼓励年轻的科研人员更要勇敢尝试,“年轻人要敢于质疑、敢于挑战,勇敢试错,科研就是不断探索的过程。”当然这也是他自己坚定的信条。
李文辉在生活和工作中为人低调谦逊,多年来,他从不在乎别人对他的评价,他最在意的,是自己是否还在做“最难、最重要、最有意思的科学”。李文辉常跟学生说:“不应崇拜权威,但应该了解一个人是如何成为权威的,他做了什么、为什么有成绩。一个人成为权威后,是不是意味着他说的就都对,这有一个大问号。”
李文辉的办公室面积大约只有4平方米,刚好能放下一张办公桌和几张椅子。他认为办公室不必很大,有张桌子有台电脑能看文献就够了。“要那么大干什么,又不打乒乓球。”而他在这里一待就是15年。
在北生所所长王晓东眼中,李文辉还是个很“二”的科学家。“他有‘二不申’:不申奖项、不申院士。”对此,李文辉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评价一个科学家,要看他做出什么成果,而不是以头衔论英雄。提到牛顿、弗莱明,人们首先想到的不是他们的头衔,而是万有引力、青霉素。科学家做出什么东西来最重要,
这是可以被写进历史的,头衔只是辅助。”
“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总是有风险的。你在最前沿,你也不知道你到底可以干成什么。不光是我,我觉得所有做创新性研究的科学家都是如此。”但他相信,所有科学都是实事求是的,只要往前走就可以了。也正是因为他的前沿研究和发现让大家对未来彻底战胜乙肝怀有信心,也为近3亿乙肝患者带来新希望。
李文辉教授发表2022未来科学大奖获奖感言
2022年,李文辉因发现了乙型和丁型肝炎病毒感染人的受体为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蛋白(NTCP),有助于开发更有效的治疗乙型和丁型肝炎的药物,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